《碟中谍8》这回算是跟大家见面了,63岁的阿汤哥还在玩命,扒飞机、跳潜艇,就差上天揽月了,真·高危职业。可这部号称“系列终章”的电影,除了情怀,剩下的就是满满的套路,让人感觉有点审美疲劳。这次,中国观众没像以前那样无脑冲,票房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,想回到当年的辉煌涨8,难咯!感觉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好日子,可能真要跟着阿汤哥一起谢幕了。
《碟中谍8》最大的噱头是什么?“阿汤哥最后一部”,30年特工传奇的落幕。从碟1的倒挂潜入,到碟8的深海逃生、空中换机,阿汤哥是真拼,但观众也不是傻子,审美疲劳是客观存在的。为了卖情怀,它几乎把前作的经典桥段都翻了个遍。炸克里姆林宫,窃取机密资料,甚至把碟3的“兔脚”也拉出来溜溜,好像在说:“看,我们还记得以前的事儿!”
铁杆粉丝看到这些彩蛋可能会心一笑。
但问题来了,路人观众根本get不到,就算你刷了全系列,30年前的梗,谁还记得那么清楚?只会一脸懵逼好吗!更要命的是,这些彩蛋埋得也不高明,很多都是强行串联,对剧情推动没啥作用。
展开剩余81%为了让大家回忆,电影里插入了大量对白来解释这些彩蛋。
彩蛋多,台词就多,结果电影一大半时间都在站桩对话,你说气不气人?这还没完,为了让观众意识到任务有多艰巨,又是一堆对话来渲染。说完目标,说细节;讲完意义,讲后果,最后还得来一段激情演讲。三个小时的电影,第一个小时基本都在听主角“聊天”,我只想说:导演,你没事吧?
其实任务本身一句话就能概括:阻止AI毁灭世界。反派是超级AI“智体”,听着挺牛,实际表现有点“憨”,满脑子都是“控制核武炸地球”。自从AI火了,有关AI毁灭人类的电影就没停过。但好莱坞最近几年对AI的想象力,真的太匮乏了,永远停留在“掌握核武器,威胁全人类”这个层面。
想不出新点子,买点科幻作家的创意也行啊。
比如AI控制交通工具,造成世界混乱;或者AI控制机器人,引发智械危机;再不济,让AI操控科研设备,锁死人类科技也行啊。现在智能助手都能辅助人类操控手机了,结果好莱坞的AI还在死盯着核按钮不放,格局小了啊!
更搞笑的是,解决这场危机的唯一方法,竟然是“断网”!没错,就是把“智体”关进特制U盘,让它没法联网,就没法操控世界了。
这操作,让《黑客帝国》里的尼奥看了都要直呼内行!
这部电影也不是一无是处,阿汤哥在深海潜艇那段戏就挺有看头。整个水下搜索过程几乎没台词,但从潜艇进水翻滚开始,那种面对钢铁巨兽的无力感就溢出屏幕。还有最后两架飞机20分钟的“空战”,阿汤哥还实现了空中“换”飞机的壮举涨8,就问你还有谁!
可惜剧情太套路化了,很多大场面都少了惊喜。拆弹永远在最后几秒完成,生死攸关的任务永远在濒死前被救回,飞机损坏永远在坠机前一秒逃离。刚开始看这种设计确实紧张刺激,可都用了几十年了,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,真的没啥新鲜感了。电影落幕的时候,感觉《碟中谍》的时代也跟着结束了。
《碟中谍8》的问题出在哪儿?或者说好莱坞的问题出在哪儿?
最明显的就是太依赖情怀了。
《碟中谍》拍到第八部,《速度与激情》拍到第十部,早就没有了当初的惊艳,全靠情怀续命。可观众看腻了千篇一律的套路,看腻了永远的“最后一分钟营救”,想看点更有趣的东西。
相比之下,国产电影在类型和题材上频频突破,反而让人眼前一亮。科幻有《流浪地球》,动画有《哪吒》,搞笑有《抓娃娃》。这些电影也有情怀,但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和剧情创新,这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。
还有就是好莱坞大片的“文化折扣”越来越明显。《碟中谍8》宣传的还是“全世界都沦陷了,只有美国保有最后的清明”这种思想。放在以前的《美国队长》里,或许还能因为不同观念的碰撞激发观众的兴趣。
可几十年了,美国电影几乎都在灌输这种“美式价值观”,观众难免会反感。
毕竟这种上世纪冷战思维,放在今天实在是不合时宜。
最致命的是,好莱坞已经失去了技术上的绝对优势。
随着我们国家电影行业技术力的提升,特效水平也水涨船高。过去我们的特效很“假”,他们的很“真”,云泥之别。现在我们是“比较真”,他们是“非常真”,这种小差距,很多观众直接忽略了,甚至有时候不是专业人士根本看不出区别。国产电影剧情更好,更符合国人的价值观,那观众抛弃好莱坞大片,转投国产电影,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。
《碟中谍8:最终清算》,清算的不仅是伊森·亨特的使命,更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。当63岁的阿汤哥在大银幕上完成最后一次搏命特技时,中国观众的脸上已经很难看到当初的惊叹了。
这不是忘恩负义,而是市场的自然选择。
长江后浪推前浪涨8,前浪死在沙滩上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发布于:江西省选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